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各類科技計劃(人才)項目、科技進步獎、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實踐工作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研發專項、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中小企業服務平臺認定等。
專特精新企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優秀智能應用場景、大數據企業認定、首臺(套)、重點新產品、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先進制造業(技改)項目、工業設計中心、質量標桿、服務型制造示范等。
專利申請;風險代理;注冊資本實繳;專利導航;知識產權優勢(示范、試點)企業、知識產權評估/質押;軟件著作權登記。
企業管理體系認證、兩化融合貫標體系、DCM M貫標試點、能源管理體系、國家/行業/企業標準申報、完善企業信用體系。
科技查新、成果評價、科技獎勵申報、技術轉讓、技術交流、技術合同登記(備案)、技術合作第三方擔保服務;技術輸出(吸納)獎補;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揭榜掛帥項目、科研項目對接、技術經紀人培訓、技術交易市場(平臺)建設及托管運營。
研發費用歸集、輔助賬,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研發費用體系規范、審計報告;科技貸、鄭科貸、專精特新貸。
主要扶持智能生產裝備落地和不同智能化生產模式落地,通過政策導向引導企業實現自動化到智能化的過渡,從批量生產轉化為定制生產。該項目主要針對生產制造型企業,可逐級申報享受豐厚補助,可實現市、省、國家一條龍申報。主要項目:智能車間/工廠、優秀智能應用場景、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數字領航、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政府通過實施綠色制造升級行動,開展數字化綠色設計,培育綠色設計產品和節能節水技術裝備產品;推動數字化綠色生產,打造綠色工廠;構建數字化綠色供應鏈,打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主要項目: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
技術改造是指企業采用先進的、適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等對現有設施、生產工藝條件進行改造的活動(技術改造、機器換人)。各省市設立專項資金,給予進行技術改造的企業幾百萬到上千萬的高額補助。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的中堅力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各地針對獲得專精特新企業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除設立獎勵資金外,同時可以享受專精特新貸、技術改造項目補貼,助力小巨人企業上市。
是指通過創新實現重大技術突破、擁有知識產權、尚未取得市場業績的裝備產品,包括首臺(套)或批(次)成套設備、整機設備及核心部件等,分為國內首臺(套)和省內首臺(套)兩種基本類型。國家以首臺套示范應用為突破口,引導企業加大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促進裝備制造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重大技術裝備水平整體提升。
質量標桿是指企業在系統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示范效應、可借鑒推廣的質量管理方法。質量標桿企業將結合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深入挖掘全面質量管理賦能制造業競爭優勢提升、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經驗。
對于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資質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同時符合高新技術企業(含所屬的非法人分支機構)中的制造業一般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5%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通過高新技術企業項目服務,除幫助企業獲得高額補助金和大幅稅收減免外,同時也引導企業構建全面而規范的研究開發與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真正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針對企業研發機構的相關認定分科技口、工信口、發改口,主要包括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
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以及重大科學技術工程等活動中,完成具有重大市場實用價值的產品、技術、工藝、材料、設計和生物品種及其推廣應用。旨在獎勵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是科技工作者和集體的最高榮譽。一般分為國家級、省部級,并設置高額獎金。
是指由各級政府部門根據地區科技和經濟發展需要,以財政支持或以宏觀政策調控、引導的方式組織和協調各類政、產、學、研、用的機構開展科技創新,著力解決制約產業創新、民生改善與社會進步的技術問題。
政府每年通過科技計劃項目形式支持大量科技創新活動,最高可以給予企事業單位資助經費達到幾千萬,用于企事業單位研究開發與產業化。
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EC)和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的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化組織確認并公布的其他國際組織制定的標準國際標準在世界范圍內統一使用
國家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批并發布,在中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分為強制性及推薦性2種國標,標準類型有制定及修訂
行業標準:對沒有國家標準而又需要在全國某個行業范圍內統一的技術要求所制定的標準。行業標準不得與有關國家標準相抵觸。行業標準在相應的國家標準實施后,即行廢止
提供常年財務咨詢和專項財務咨詢服務,解決企業財務性問題,包括研發專賬、加計扣除、財務規范化、研發體系規范、成本管理、內控管理、預算管理、ERP搭建等。
兩化融合貫標,是企業貫徹落實G B/T23020-2013《工業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評估規范》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的管理標準,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智能化水平,達到中國制造2025國家目標。該管理體系適用于所有企業,不分領域、不分行業、不分規模,是企業系統地建立、實施、保持和改進兩化融合過程管理機制的通用方法,覆蓋企業全局。
精益生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占用資源,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法。實施精益生產是追求完美的決心過程和追求卓越的過程。它的目標是努力追求完美,精益生產的本質是管理過程,促進生產均衡和同步,以實現零庫存和靈活生產。對整個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實施質量保證體系,以實現零缺陷;減少任何環節的浪費,實現零浪費。
為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項目的支持下,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簡稱:電子標準院)聯合有關單位,共同研究制定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GB/T39116-2020)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GB/T39117-2020)兩項國家標準,于2020年10月正式發布。兩項標準是制造企業識別智能制造現狀、明確改進方向、找到下一步提升路徑必不可少的工具。
對企業而言,質量管理體系(IS09001)是其對客戶的保障,環境管理體系(IS014001)是其對社會環境的保障,職業健康管理體系(IS045001)是其對員工的保障。管理體系良好運轉,是企業提供良好產品和服務的必然保證。完成以上三大體系認證的企業,可直觀反映企業的質量、生產環境控制、從業人員職業健康等管理水平,達到了對現代企業管理要求的及格標準。
微信客服
公眾號
電話咨詢
返回頂部